电子行业常见的静电释放模式有哪三种?

人体模式(HumanBodyModel)—带有静电的操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与器件的管脚接触,将存贮于人体的静电荷通过器件对地放电致使器件失效。

机器模式(MachineModel)— 带电工具或设备接触组件时,在器件内部将感应出电位差,所感应的电位差可以引起器件的击穿。

带电组件模式(ChargedDeviceModel)—带电的器件通过引脚与地接触时,发生对地放电引起器件失效。

为什么要做静电防护

1)客户生产制程过程中,由于不同部位之间的摩擦、分离或者感应会产生静电;

2)静电持续累积,当符合放电条件时,会产生静电放电;

3)静电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线路及原件击穿,或者造成原件降级,造成软损伤;

4)原件和线路的直接损伤造成产品的报废,造成经济损失;

5)软损伤造成产品的降级,品质无法检出,产品会出货到客户端,造成客诉,影响公司形象及经济损失;

6)客户在评价损失及静电防护投入后,选择做静电防护;

7)静电防护做的好的公司,会获得更多客户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

8)当前,基本成规模的电子制造、液晶制造、生物医药、精密加工、半导体、硬盘等行业,都对静电防护要求很高。

危险化学品仓库需要做静电防护措施吗?

危险化学品仓,还是要做下静电防护的。

1、电气方面:防爆型

2、地面:防静电地面

3、工具:栈板采用木制或者防静电的,库房周边要有防泄露槽

4、建立要求:库房中间位置高于地面30cm左右位置安装浓度检测仪,温湿度管控,严禁金属器具作业,人员防静电要求,建议库房安监会有要求及验收的。

以上信息不是很全面,可能当中还有疑问,欢迎各位留言讨论,感谢!

为什么作业指导书执行不到位?

作业指导书,是作业指导者对作业者进行标准作业的正确指导的基准。作业指导书基于零件能力表、作业组合单而制成。是随着作业的顺序,对符合每个生产线的生产数量的每个人的作业内容及安全、品质的要点进行明示。

我是一名生产主管,我常常面对如下问题:

①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

②设备点检表漏点检;

③5S执行不到位;

④此类问题频繁被稽核,客户稽核,体系审核、IPQC稽核、班长定时清查,每次稽核总能找到一两条,结论是:管理不到位,员工执行力差。

今天抽点时间,剥一剥这类问题,到底是什么鬼,让员工宁可顶着大额罚款,冒着张榜批评的风险来违规。以作业指导书为例,梳理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会有管理流程,管理规定?

①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逐步的建立规则,固化下来成为流程,为了确保流程的严肃性,又引入管理规定,目的是约束员工按流程办事。

②确保信息及时传递,不漏项,让该知道的人都必须知道,所以建立流程;

③很多流程本身就是一套完美的协同机制,确保协同过程高效执行,所以规定了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④为了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引入了管理体系,里面有流程,比如TS/ISO等;

⑤别人家有,我也要有(这种老板居然真有)。

2.回到问题本身,作业指导书是什么鬼?

①一套指导员工操作的技术文件;

②一个沉淀操作经验,避免因为错误操作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技术平台。

3.员工为什么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为什么会遗忘悬挂作业指导书?

①员工个人行为,故意抵触执行(通常极少);

②员工培训体系有缺陷,没有把员工教会。二流企业做培训,基本是灌输法为主,以培训签到表为证,培训效果无法验证,合不合格无法验证,基本没有什么岗位培训资料,全靠指导人员的经验和现场的作业指导书;

③生产准备环节有漏项,目前基本是作业指导书发放制,生产准备和切换线时,都要有一个悬挂作业指导书的过程,未执行到位;

④管理不到位,稽核频次不够(1次变3次)。

4.为什么违规行为屡罚不止?

从根本上讲,员工觉得作业指导书真没什么卵用,所以你懂得,迫于淫威,所以才有了执行扰乱环节,即使经常见到罚款,也会偶尔搞忘。

是不是觉得紧接着介绍几家优秀企业是怎么做的,鼓励下大家继续努力就好。满意不?通常的鸡汤到此为止,举几个军队的案例,强化几个神级的执行力代表的成功案例就OK了。

『申明:我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我讲讲我见到的一些事』

5.作业指导书是如何写出来的?

有一次加班,我见到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加班2小时搞定一套作业指导书,然后固有流程:签字/打印/下发/执行,工程师任务完成,本月项目奖金又能提升几个点。

这就是一份作业指导书的诞生过程,有时候会问自己,这样的闭门造车真的好吗?常常出现图文不符,参数和实操不符,询求原因:参数是根据研发的技术文件定的,不符合暂且也不能改,所以参数不符;图片是复制粘贴的,有些忘记删除了,有些目前还没有图片,所以就图文不符,想想也是个挺滑稽的事情。

口口声声说要按作业指导书执行,闭门造车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性怎么样?想想也能明白结果。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除了教育和稽核,真该思考一下,这作业指导书有什么卵用?白白浪费了工程师和稽核者时间(无根之萍)。

建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经验沉积的平台,那么沉积经验的机制有哪些?

②作业指导书既然是用来指导员工操作的,工程师写好以后有没有按作业指导书操作验证一次?

③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知道违规操作会有什么后果,哪一个动作违规可能会对我们的产品造成什么影响,我们的作业指导书能不能告诉员工这些因果关联?能不能?

④作业指导书作为一种指导文件,有没有一种持续优化机制,持续的改进,直到最优。

目前的工厂管理,管理对象更多针对的还是员工,流程的骨子里还是阶级意识,是上层管理者对下层人民的管控、监督、惩罚,体现的是管理层级的“权威”。什么客户意识,服务意识,其实目前还有点远,也有点扯。

6.想测试一下你们公司是不是阶层式的管理吗?

①查一下暴漏出来的和员工相关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解决的比例有多高?

②现场发生一次异常,大概多长时间有支持团队到场,多长时间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

③看看公司对于工程师的宽容度和对于员工的宽容度,有多大差距?

是不是瞬间感觉回到了封建社会?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破除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障碍,那么执行也只是个笑话,不仅仅是作业指导书,设备点检表,其他类管理执行道理是相通的,这是意识问题,对抗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阶层意识,怎么可能说变就变成服务意识了。

服务意识是什么?就是能站在操作者的角度上想问题,比如设备点检表,除了要求点检哪些内容,是不是也要考虑下什么方式能更利于操作者执行?更不容易出错,就是这种心态和出发点。

意识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对于工程师要求确实有些苛刻,但是做为管理者,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坚持,这是我的观点。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被我扯了这么远。占用大家不少时间,乐呵一下。不用严肃的眼光看待问题,但做事要严肃认真。


请问有没有针对设备静电方面的参考标准?

没有专门的,所有器具用品都是围绕产品,所以没必要。

对于接触产品的材料首先要确保接地良好,最好是等电位连接,减少不同工夹具之间的电压差,当然这其中会有金属与消散性材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静电材料)两种,对于与较敏感器件接触的部件最好还是用消散性材料,比纯金属导体材料要安全许多,因为导体材料有高电流风险

如何测量物品的摩擦电压值?

国家标准SJ/T10694-1996对摩擦电压是有相关的规定,方法如下:

1、使用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测量;

2、测试时手持干燥布料(选用纯棉或防静电面料),以频次约120次/min,手掌适当施加压力,单向摩擦被测件某一部位20次,按静电电压表使用方法即接近摩擦部分,观察仪表的显示数值。反复测试5次取平均值。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是企业或其它管理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管理其环境要素,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环境方针是由最高管理者就企业或其它组织的活动、产品或其它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如噪音、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浪费能源、产品及其它包装废弃后难以处理等)提出的行动纲领。环境绩效是企业或其它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来源于环境审计和全面质量管理这两个独立的管理手段。迫于遵守环境义务费用的不断升级,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公司不得不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环境审计这一管理手段以发现其环境问题。共初期目标是保证公司遵守环境法规,其工作范围随后扩展到相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部位实行最佳管理和监督。全面质量管理起初是用于减少和最终消除生产过程中导致不能达到生产规范要求的种种缺陷,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但这一手段已经更多地用于环境问题上。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创建绿色企业的有效工具,而且它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可以通过标准的认证,对企业持续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ISO 14000是一个适用于任何组织的标准,由于行业之间,组织之间具体情况的差异,使许多组织不能理解标准的这一特点。标准的这一广泛适用性正反映了该标准是一个基本标准,是一个管理的框架。每个组织首先要理解标准的精要,才能在此基础上实施标准。尤其ISO14000是一个有关环境管理的标准,如何把握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是一个难题。